Skip to content

消费主义

坐标杭州,干啥啥不行,花钱第一名。

哲学

贵的未必好,好的大多贵。

1-80分要10块钱,80-90分要20块钱,90-100分要100块。

消费永无上限。拿不定主意时,以月收入百分比来评定上限,低了果断尝试,超了坚决不买。

收入水平和消费升级无关。

破除小资迷信的关键在于,个性的本质是"不同";至于"不同"的是什么,人们并不会太在意。

什么场景/事物/工具是必然会用到/碰到/出现,将来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持续很长时间的?优先升级它们。

不买"价格"。不买"评价"。不买"质量"。不买"好坏"。甚至不买"对错"。只买"你的"。东西需要你自己尝试了才知道,但尝试各种新玩意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最适合你的。举个例子,你买过 "ABCD",回购了 "C"。那么未来出现的 "E",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比 "C" 好,你就省下了一笔钱。

咖啡

为什么买咖啡?

分三类来讲:"刚需","场地"和"装逼"。

"刚需"是最好判断的:统计一下你过去一年在咖啡上花费的总账就行。我自己是按总账超过 1000 来判断的。如果你不是刚需,后面的我觉得都不用看了。

"场地"包含了一部分的"装逼",但本质上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需要和人碰面 / 谈事情 / 相亲 的时候,星巴克或者小咖啡馆是个既省钱又不会太掉价的好去处。还有些小咖啡馆主要吸引女孩子过去打卡拍照,这种一般会兼卖甜品。主做下午茶的馆子也会卖一些咖啡。市中心也有一些纯咖啡馆,突出一个黄金地段。

除了刚需,我不建议你消费的时候真的去喝咖啡;试都不要去试。这个世界上让人快乐的饮料有很多,咖啡绝对排不上号,不要让自己花了钱还难受。拿星巴克来说,果茶和星冰乐都是不错的选择;人不多的话,两个人可以只点一杯,自己再从外面带杯 coco 拎进来,白嫖一个座;再不济把一点点倒到咖啡里都行。闺蜜聚会点些甜品跟软饮就好,咖啡拉花让老板多加糖。

咖啡刚需者需要什么?

刚需者最需要的是想办法省钱。比如我自己在瑞幸上的订单数已经快 200 单了,星巴克我根本就喝不起。我觉得对刚需来说,胶囊咖啡机是需要被认真考虑的一个选择。长期来看,DIY 总是比买外面的省钱,做饭也是,做咖啡也是。

速溶三合一 / 速溶黑 / 挂耳 / 手冲

雀巢速溶,咖啡伴侣,太古方糖都是小时候的回忆。应该很少会有刚需者天天喝这些了。什么是植脂末?什么是奶精?低端奶茶都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注意这里我只是在说味道上的差别,如果你喝得开心那就继续。没有问题。不要考虑什么劳什子健康,怕死就下楼去跑一圈。

速溶黑我喝得不多,感觉还是很难冲开的样子。郭杰瑞的 Fibo 刚开卖的时候我买过电池版的,味道正常。

手冲过于高端,跳出了我这井蛙的视野范围,不讨论。

挂耳我喝得也不多,感觉产品逻辑卡在中间。公司里的实际场景一般是这样:速溶是我往杯子里倒一条粉,加满热水走人,最多勺子搅一搅;咖啡机是我把杯子一放,按钮一按,等着收货就行。挂耳就很尴尬,需要霸占一个饮水机在那里一直冲热水,味道和成品上也不见得有突出多少优势。

胶囊咖啡机

我说总账超 1000 是有算过的。低端咖啡机本体 1000 以下,二手更便宜,一般坏不了。瑞幸一杯平均算他 15,两份浓缩。奈斯派索的胶囊最贵一个撑死 4 块,两份就是 8 块。剩下不管是鲜奶,菲诺生椰还是 OATLY 燕麦奶,统一算他 350 ml 往里加,糖浆和奶泡忽略不计,总归是能比 15 - 8 = 7 便宜一点。你一年喝小一千咖啡,来年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喝,长远来看总账肯定是省的,还能满足更多的口味需求。

要注意,网上很少提的一点是,蟑螂,蟑螂,蟑螂。防蟑和防虫是要放到第一位考虑的大问题,比什么咖啡机型号,奶泡,胶囊口味之类重要的多。做个大罩子,纱窗罩,纸板箱都可行,不要用饵剂。第二位是清洁,重点是水槽和水箱,要勤洗勤更换。

咖啡机本身大同小异,我建议挑便宜的买,没必要去考虑什么豆浆胶囊或者奶泡胶囊,咖啡就是咖啡。奶泡可以单独手打。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双出口带奶箱的机器 2000 往上走,支持奶泡胶囊的机器 1000 往上走,而且奶泡胶囊基本就雀巢一家在做,还贵。我自己买的是NESPRESSO Inissia D40的德版,入手 580 好像。

就 D40 来说,对拆解并不友好,可能是因为德版,把手的那两个螺丝我淘宝就没找到匹配的。壳体结构也挺反人类的,我拆了半天才全拆完,不要说自己修了。说这点的原因还是强调防蟑防虫,复杂结构钻一个虫子进去真的是灾难。考虑到这点,虽然二手还可以便宜不少,我倒是不太建议买了;正常情况下,这种简单耐用的机器买二手是个好注意。

品牌

我没有品牌粘性。但瑞幸是绝对值得所有人关注和重视的品牌。我认为瑞幸的产品完全可以作为市面上对应产品的横向标杆。前面算胶囊价格的时候也分析了 DIY 的成本,原料 X 宝价格都有;说破大天,瑞幸的价格摆在那里,不管什么手作手冲还是茶馆星巴克,如果他做得比瑞幸难喝,那一定是他们家的问题。

风味

这里只讨论浓缩和美式的情况。如果加奶加糖加其他,我就真的喝不出来区别了。

首先,忽略掉所有风味提示,并统一当他们不存在。正常人能喝出差别都不错了,整那么多形容词哄鬼呢。别指望自己能通过"自我训练"来辨认什么水果味,如果真能闻到果香,一定是加了香精。

我认为咖啡本身首先只需要关注两种味道:酸,苦。当然,水加得越多,味道会越淡,苦味会显得更不明显,注意控制变量。商家一般会有一个标签,说咖啡豆是浅度/中度/深度烘焙;浅度对应更酸,深度对应更苦。就这个标签有用一点。市面上几乎所有大牌商家(星巴克 / 瑞幸 / 肯德基 / 麦当劳 / 等等)用的都是拼配豆 + 深度烘焙。所以一开始去搞一杯浅烘的来做对比,可以更好地感受出区别:咖啡不总是那么苦的。我们总归是要有一个自己的衡量标准或者坐标系的,那么最起码自己喝出来酸和苦的区别以后,才有能力去挑自己喜欢的口味。

基于酸,苦,另有两个味道可以辨别:酸对应涩,苦对应焦。涩我不知道去找哪家,但是麦当劳麦咖啡的焦味我觉得是比较明显的。如果你能喝出来涩或者焦,那么可以考虑换一家或者换一种咖啡了,毕竟这两个味道和"好喝"不会搭边。

拼配和 SOE 同理。我基本上喝不出来区别。

如果是胶囊咖啡机,可能还有一个点可以看:油脂。一般油脂厚的会好喝一些,香味也会浓一些;当然,不是硬指标。

胶囊的 25 ml 杯量有点过分。50 ml 杯量可以接受,但我都统一都打大杯,或者为了尝味道,一个胶囊打两次小杯。毕竟我穷,50 ml 一口就没了。打太多倒也没用,后面出来的确实没啥味道了。

加什么

不管什么咖啡,说白了就是浓缩加一切。大牌子基本都有自己的供货商,但市面上一般也会有类似的平替产品。

奶:奶泡我不懂,忽略。牛奶选购是另一个话题,但只要不打奶泡,总归大差不差。

糖:砂糖,方糖,基础糖浆和风味糖浆。基本上你看到商家的"XX 风味"就对应"XX 风味糖浆"。不要害怕糖浆,它的溶解速度,味道和灰分其实都优于普通的砂糖,而且买糖浆会比买砂糖便宜不少,缺点是用不光。喝浓缩咖啡也完全可以加糖,按自己喜好来。

生椰拿铁:一般是菲诺生椰乳。大牌子有自己渠道,不是菲诺,标签全撕了,我看不出来。这玩意需要新鲜才能保证口感,保质期贼短。加的时候混一部分奶或者不混都行。买品牌咖啡的时候问清楚,有些店会做加椰子水的款式,比如"椰青咖啡"之类,看不出来直接问,就说我要瑞幸同款。

燕麦拿铁:一般是 OATLY 燕麦奶,大牌子也用的这个。这玩意不是牛奶,是一种液态的燕麦提取物。别买脱脂的。

Dirty:一般做法是往杯子里打浓缩,再往里面加别的;Dirty 反过来,先加奶再加咖啡,奶换成冰博克。就这点区别。

肉桂 / 抹茶 / 桂花 / 水泥 / 鸳鸯 / 西班牙:基本都是对应糖浆 + 对应粉。水泥是竹炭粉,玩法有点像 Dirty。鸳鸯指的是用港式奶茶做基底代替牛奶,其他茶底同理;西班牙指加了炼乳。

海盐:记得把泡沫搞厚一点或者打奶泡,盐洒在泡沫上或者抹在杯口上而不是直接加到奶里,不然少了喝不出味道,加多了味道又怪。柠檬片同理。

酒酿 / 甜酒:不建议混牛奶,用生椰或者别的基底来代替。主要是因为酒精会导致蛋白质变性。

气泡: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做法。糖浆建议搭配柑橘,百香果等清爽一点的口味。

副作用

牙齿染色染得还挺快的。常备一杯清水,喝完咖啡马上喝清水漱口是个好办法。

心慌,心悸,浑身颤抖是咖啡因摄入过量的常见表现。千万注意自己的耐受量,一旦过量会非常难受。

生活习惯的惯性力量要大于咖啡的成瘾性。如果发现戒断反应明显,可能代表你的生活方式开始固化了,自己想办法调整。

进口酒水

不涉及国内传统酒类。只喝过一圈百度入门款。

精酿啤酒

突出一个品苦,这玩意比浓缩咖啡苦多了。杯子无所谓。

建议从各种青岛原浆酒馆里的黑啤试起,如果接受不来,那就不要碰。

推荐林德曼桃子,最起码是甜的,是个人都能喝,买了不亏。

不推荐 1664 和科罗娜,如果喝起来跟青岛原浆比没什么差别,那我多花钱买他作甚。

葡萄酒

先得考虑保存的问题,买一个开瓶器,再买一个真空塞。杯子无所谓。

不要买干红。葡萄酒本身是甜的,而干红的意思是去糖,能好喝就有鬼了。可以自己再加糖。

但我同时严重反对气泡酒和甜酒。我买过一支甜酒,一支贵腐酒和一支天使之手,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喝起来都是一股肥皂水味。真不如普通红酒加白糖。要想给女生找酒喝,不如塞一瓶林德曼桃子。

推荐黄尾袋鼠的加本力梅洛。

利口酒

百利甜。

烈酒

一般来说不好喝。草莓味绝对伏特加还可以。

鸡尾酒

莫斯科骡子。

原牛

我不讲什么牛仔裤文化,也从来不 care 什么落色花纹。我觉得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你花百来块钱买到工装布料做的裤子。小圈子当然容易充斥着装逼犯,但换个角度来想,他们会在某些点上特别事儿,而这会倒逼产品来满足某些特性。

X 宝上百来块钱的牛仔裤很多其实都是休闲裤,弹力涤纶之类,真的想找工装布料反而不太好找。当然,并不是说牛仔面料就真的比合成面料优质,而是面料的材质观感上会有它自己的特点。

坏处就是这条裤子是你爹,得供着。

入门爆款是沾酱304。但是买之前,还是需要强调几个百度"原牛"关键词都会强调的问题。

褪色确实严重。裤脚和侧边都容易在不经意间把别的东西染上色。甚至凳子都会被染色。我只能说一开始多洗几次,但是效果也不大。

其次是尺码。尽量买所谓的预缩款减少差距,下水之前先自己穿一下走两步,感觉不对就换大一号。这玩意下了水就没法退货,大了能通过皮带,卷边等等手段补救,小了就真的没有办法。

第一次洗很重要。尽量严格按照百度操作,不要像拧毛巾一样拧干,洗坏了就比较尴尬。平时洗也得小心,单独洗,不暴力揉搓,不加强洗涤剂都是基础操作,不然就会留下比较明显的奇怪痕迹。

固色的步骤聊胜于无,我看不出有任何固定的迹象。

多久洗一次?想洗就洗,脏了就洗。落色?不存在的。洗的时候小心,不等于要把他本身当回事,褪色和卫生永远大于装逼。

磅数我建议往两头走:要么低磅轻便的,要么高磅冬天当棉裤。低磅水洗其实和普通的时装裤差不多。

牙齿

我们每天在做什么?

从记事开始,我们一直重复地清洁着自己,直到垂垂老矣。我们早晚都会刷牙,隔三岔五刮个胡子,晚上可能还会泡个脚。我们还会洗头,洗脸,洗澡。

我们需要做什么?

但是我们往往对这些最常做的事情保持了最低程度的关注。不少人刷牙就是吞一口水,胡乱一刷完事。洗脸则是水龙头一开,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泼,完事了手一抹。重复一下前面的"哲学"概念:对自我的日常清洁绝对是我们会重复做一辈子的事情,爱情都不会坚持那么久。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基础但是正确的日护概念,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模式。

普通牙刷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牙齿的养护是一个长期的省钱行为。可以咨询一下家里的老年人们在牙齿上最多花了多少钱。与之相比,一支普通牙刷的价格低得简直令人发指,即使考虑到三个月一换也是如此。商家们绞尽脑汁在一支简单的牙刷上开发和宣传各种新概念;女生可能会为了漂亮可爱的造型买单;号称抗菌,除臭,高科技的刷毛可能会招揽到更多的用户。但如果我们认准目标是更好地养护牙齿,对普通牙刷而言,正确的手法远比工具重要。刷毛本身当然有区别,典型的例子是酒店里一次性的免费牙刷,坚硬的刷毛会刺痛你的牙龈。但无论怎样,你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牌和刷毛,毕竟尝试的成本不算太高。我的建议就是不需要买溢价太高的普通牙刷,如果觉得不合适,马上换一支,不要因为怕浪费而用牙龈去硬扛。淘汰下来的牙刷作为普通刷子根本不愁就业。

电动牙刷

普通牙刷永远只需要强调两点:正确的刷法,并刷够足够的时间。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手和脑子确实是两个物种;很多人也不不愿意付出一部分精力去搜索并认真学习所谓的正确刷法。为什么要买电动牙刷?因为它通过机械的运动代替手工完成正确的清洁,通过定时器来规范刷牙的时间。另外,电动牙刷比人工更稳定。我们每天的精神状态是不同的;如果某天状态不好,刷牙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变得敷衍。如果不想费精力,又不想花力气,那么就去掏钱。

选择电动牙刷还需要一些额外的代价:有信息表示电动牙刷对牙齿表面的磨损比普通牙刷快;电池的寿命是恒定的,2-3年后牙刷就得常置于充电台上了。如果你坚持不想付出手工劳动,那么这些问题也必须一并接受;我们永远需要站在牙齿的角度上来看问题。

品牌我只推荐欧乐B。理由只有一条:清洁力度是由牙刷的整体设计保证的,我无法确定牙刷的清洁力度真的达到了标准;我自己又看不见自己的牙菌斑。市面上确实会有各种使用模型和显示剂的评测来展示牙刷的清洁效果,但抛开评测本身可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还是会直接选择一个最多人使用,名头最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

牙刷的关键功能其实只有两个:时间提示和压力告警。拿我买的牙刷来说,它会每隔30秒震动一次,我需要在30秒内刷完1/4个口腔,并切换到下一区域;如果我刷牙的力道过重,牙刷上的红灯会闪烁。这就完全够用了。我其实不认为转速调节有太多必要:低转速对刚开始的使用者来说体感会更好,但也意味着刷得更不干净。各种模式切换就更没必要了。最关键的是,额外的功能都是商家的卖点,需要多掏钱。我只关注刷牙这件事本身。

洗牙

不管怎么说,最后一步的抛光行为本质上还是挺伤牙齿的。我总共就洗过一次牙,主要是为了去掉牙齿根部的咖啡渍。如果养护方法和平时习惯不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牙齿还是会变回原先的样子。不少人洗完之后一嘴血,我倒是一点血没出。

牙线

医生会说这是判断横龋齿的好工具,如果拉扯的时候有阻滞感,被勾住或者开线,证明横向有洞。

牙缝比较紧的话,嵌入的时候注意不要过头,很容易出血。

定期检查

大医院的挂号费很便宜。如果要进行补牙,拔牙等操作,并且我个人更倾向公立大医院,虽然牙科也是创收部门,但是专科医院只要有机会就会推荐你去做,最好换家医院,多问几个医生,最大程度地处理可做可不做的情况。

如果要做简单的检查,或者洗牙等基础操作,那我更倾向私立/专科医院。他们一定会努力地在你的牙上找出一切可能的问题,并推荐你做手术。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专科医院洗牙的时候查出一个门牙中缝的浅横龋洞,他们推荐我去补牙。于是我跑到另一家公立医院,挂了两次号。有意思的是,两位医生在我提示之前都没找到中缝的洞,但是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保守治疗的建议。

日化

家里之前做过精细化工行业,虽然不是同行,但基础概念是差不离的。

哲学

美丽修行做得还不错。但是配料安全性请直接忽略。

只要是合法合规生产的非三无产品,即认为所有成分的添加量和安全性是符合国标的,不存在所谓的毒性成分和一票否决成分。

破除宣传:体系和配方请直接忽略。

体系和配方确实是核心,但作为消费者无从考察,所以直接忽略,直接评价感受。

破除宣传:功效成分请直接忽略。

植物功效成分直接不看,少了没效果,多了不可能。

接下来考察添加量。配料表排序写得很清楚,找到添加量一般在1%的常见原料,如果排在后面证明用量<1%,起不到效果。

最后考察单质性质。到这里基本剩下水杨酸,褪黑素等大力出奇迹的成分,翻翻手册就能知道作用。但这种产品往往要注意副作用,不建议随便乱用,比如常见的 3% 水杨酸等等。

配方和用料档次和价格正相关。但高价不一定用的就是好料。这不是因为低价用不起好料,而是商家的隐性行业垄断。产品本身价值只占价格的很小一部分。

洗发水

搞清楚普通洗发水和无硅油洗发水(氨基酸洗发水)区别即可。

所有超市里能买到的,即所谓的开架货,都是同一套配方,区别在性状和香精上。有钱买看得顺眼的,没钱买便宜的。

这不代表开架货就 low,也不要害怕含硅洗发水,但就目前的市价来说,含硅洗发水定价不应该太贵倒是真的。

无硅油洗发水需要搭配护发素使用。我自己是会两种洗发水交叉使用的。

头屑问题在于头皮环境,你可以把头皮想象成长了长胡子的脸,脸上出油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管洗发水的去屑功效。头发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本质还是在皮肤本身而不是毛发。

生姜确实会有用,我是指烧菜用的那种生姜。得了斑秃去看医生的话,也会让你生姜切片然后摩擦,本质上还是刺激头皮。

秃头是绝症,这个就不再强调了。好消息是女生永远不会像男生一样秃光光,这是由激素决定的。所以女生不用太担忧,人整体状态调节到位了自然会茂密起来。

沐浴露

不喜欢用,原因是由力士代表的一众沐浴露洗完之后会有严重的假滑感。

肥皂

推荐上海硫磺和 cow 牛牌。檀香也可以。

皂托

只推荐海绵或丝瓜筋材质的皂盒,关键字可能是"吸水海绵",价格非常便宜,一块钱三个。注意不是真的吸水海绵。

底部开缝的塑料皂盒不管什么形状,根本沥不干净水,残留的水分会衍生出一百种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会有销路。

高岭土皂托看着好看,实际容易被氧化变色,还容易跟肥皂粘连在一起。我体感一块新的用个半年差不多了,性价比不行。可能适合酒店,商业中心这种要求颜值又有人维护的场景。

木皂托同理,变霉发黑是大问题。

剃须

出门右转 B 站 up 湿式剃须

电动唯一优势是快且绝对安全,但剃不干净是硬伤,而且胡子过长就会卡住。

传统剃须分盒式剃刀,安全剃刀(老式的单层刀片那种)和直剃刀(老式的理发店会用的那种)。

目前我正在尝试向安全剃刀转型,原因只有一个:省钱。吉列的专利恐怕都是用来保证刀片的变钝速度的,刀片一直换,他家一直赚。

吉列太过出名,产品线的对比一搜就是,这里不赘述。按一般评价中认为性价比最高的锋速3系列来说,刀片要十几块,用个两周差不多就钝了,安全剃刀的刀片比起来四舍五入简直不要钱。

我体感最好的搭配是吉列的盒式剃刀,但采用安全剃刀对应的湿式剃须流程和手法。看一下 up 的视频,学习一下流程很有必要,而且使用传统剃须皂也比罐装的剃须泡沫和啫喱便宜。

刀片

表格转换工具

字段说明
综合 个人主观打分,1 - 5
锋利 个人主观打分,1 - 5
净度 看我自己能剃到多干净,1 - 5
耐久 单张刀片我能重复用几次。
伤害 受伤次数,用 次数 / 片数 表示;这里受伤指本次剃须出现很多血点,或明显的出血,不包括无感的毛囊血点。
价格 单张刀片价格。
综合 锋利 净度 耐久 伤害 价格 备注
Feather 白 3 4 4 5 3/5 7 能感觉到综合能力很强,但不适应
ASTRA 绿 4 3 3 5 1/5 2.2 整体温和很多,但净度略逊
RAPIRA 白 3 2 2 3 1/5 2 十分温和,净度更低
Shark 黄 4 5 4 1 1/5 2.4 剃得最干净,但重复用很容易受伤
威尔金森剑鱼 0 - - - - 4.2 辣鸡!极涩,有锈味,极易伤又剃不干净
DORCO 蓝 2 2 2 2 1/3 1 略有卡顿
Derby 黑 2 3 3 3 2/5 2 无感
Personna 0 5 3.5 3 20/2 2.8 过一遍以后明显比其他的净度要高,但可能是过于锋利或其他的缘故,极其容易受伤,我过一遍起码 4 道见血的伤口,没法再剃了。
吉列7点 绿 4 4 4 2 4/5 2.4 很不错,但耐久一下降就变得很易伤,用1-2次马上换
Rockwell 0 - - - - 3 辣鸡!忘记为什么了,但肯定合不来
BOLZANO superinox 4 4 4 3 1/5 2 强悍,新刀片一遍净无血点,耐久和血点呈正比
PERMA-SHARP 5 3 强悍
Tiger 铂金 3.5 - - 3 - 2 日常用,无功无过无感
Treet 白银 4 3 4 0/1 1 考虑到价格,非常强悍
VI-JOHN 2 3 3 3/1 2 净度尚可,但手感发涩且易伤
Voskhod 5 3 4 2 强悍

碗 / 刷

Yaqi 瑕疵品 ¥25

帝诗 银尖特路黑 24mm * 3.8cm ¥128

须前

帕拉索薄荷

皂 / 膏

皂 / 膏建议买且只买小样,否则不可能用光,我 4 份 5g 的小样用了整整三个月。

官述 主评分 主评 横评A 横评B
Proraso (帕拉索) - - - - -
桉树薄荷
檀香
Truefitt & Hill (特洛菲特) - - - - -
1805 清新的海洋香水,前调为佛手柑、柑橘和小豆蔻,中调为薰衣草、天竺葵和快乐鼠尾草,基调为檀香、雪松和麝香 4 清淡 鬼佬味 无感
檀香 4 比帕拉索檀香更淡 哪有檀香味,还是鬼佬味 无感
阿普斯利 鬼佬味 一选
特拉法尔加 鬼佬味 无感
西印度橙 柠檬味 一选 无感
Barrister Mann (BM) - - - - -
柴郡 鼠尾草、佛手柑、薰衣草、广藿香 4 淡,标准的嫩姜味 - -
馥奇哥特 没找到 0 不甜,腻 - -
塞浦路斯 冰香、佛手柑、酸橙、拉达纳姆、广藿香、桃子、雪松 3 忘了,鬼佬味 - -
天启四骑士 战争 没找到 2 极其浓烈,油腻,想吐 - -
Stirling (斯特林) - - - - -
电羊羊 柠檬、香茅、桉树精油、羊脂 2 肥皂味,柠檬味 鬼佬味

须后

Tripple dapper

热敷 - 须前厚涂 - 热敷 - 不清洗上厚皂 - 逆刮两遍加精修,过程有热蒸汽加湿 - 毛巾冷敷 - 按摩器按摩,时长和力度更足 - 炫彩闪光灯 + 须后喷雾,较远不遮鼻

做的渐变前刺, 蓬蓬水:地狱骑士 / 国产 HCL? 哑光发蜡:地狱骑士 发胶:杂牌

伤害是目前做下来最小的,净度也可以,感觉跟过程中的热蒸汽加湿有很大关系,有效保持了皂沫的湿润度;开卡有修面券,算下来便宜的。

缺点是蒸汽加湿,边上人走动会导致冷热风交替比较出戏;冷毛巾相对热毛巾来说气味会突兀一些;人多,蹭睡是不存在的。

三十三

电动一遍 - 热敷 - 须前指涂 - 热敷 - 清洁 - 上皂 - 正逆共两遍加精修 - 清洁 - 含有清凉镇定成分的面膜,面膜上好之后再在上面加一层热敷 - 清洁 - 手工按摩 - 遮鼻须后 手法类似于美容店的整片走刀,伤害是做下来最重的,但须后里的清凉面膜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让人十分怀疑是不是就是给伤害做的找补。

手电筒

电池知识。

鹰眼 K2。

机械键盘

推荐红轴,注意打油。

Cherry 3000,大,没啥缺点。

iKbc 87,场景是直接架在 macbook 键盘上方。重,没啥缺点。

达尔优 87 (价格 ¥90 左右),键帽油得很,其他没毛病。

耳机

出门右转知乎 鬼斧神工119

  • Fill CC Pro

    • 降噪很不错,它的风中模式很有意思,开了之后确实室外的大风也影响不到。
    • 触控很煞笔,要么误触要么不认。
    • 电量大概在2.5 小时。
  • 红米 AirDots3 Pro

    • 除了电量和触控,其余均远弱于 Fill CC Pro,包括蓝牙连接的稳定性和强度。
    • 尤其是降噪,实话说不是一个等级。
  • 创新 Live2

    • 音质正常,经久耐用。
  • Philips SHP9500
    • 确实和宣传的一样,与周围环境音融为一体,因为别人也能清晰地听到你在放什么。
    • 综合来说不建议购入。
  • 九块九原道
    • 早知道,还是原道!
    • 听着还可以,但是注意隔音为 0。